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word('consent_desc')}} {{word('read_more')}}
{{setting.description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
相信各位叔叔已經對 常春藤風格(Ivy Style)再熟悉不過。來自美國東海岸名門學府的學生穿搭,以 Navy Blazer、扣領襯衫、卡其褲、樂福鞋為代表。比起商務西裝更隨性,卻又不失正式。對熱愛經典男裝的人而言,Ivy 不只是服裝,而是一種文化語言。

有趣的是,這個風格的明確輪廓,其實是由日本人定義出來的。 由 1960 年代《MEN’S CLUB》雜誌與《Take Ivy》等書籍開始,日本人將美式大學生的校園風格轉化為可被學習、複製的穿搭系統。也正是透過這條脈絡,我們能注意到另一個在其中萌芽的變奏 - 法式常春藤風格(French Ivy)。
「French Ivy」並非巴黎原生的詞彙,而是 1980 年代日本時尚雜誌為了描述巴黎人的 Ivy 穿著而創造的名稱。當時的編輯注意到,巴黎人對 Ivy 的詮釋少了規則、多了自由,他們將經典單品混合軍裝、歐洲古著工裝與歐洲剪裁,穿出一種不經意的優雅。

對巴黎人而言,這並不是「風格」的名稱,而是一種生活態度:在經典之上,不恪守教條,留白一點空間。
從雙排Navy Blazer到條紋衫的單品與細節

海軍藍西裝外套(Navy Blazer)依然是主角,但巴黎人偏好不扣上的雙排扣款式,除了Navy Blazer,Chore Jacket 也取代哈靈頓外套成為 French Ivy 的另類選擇。
下身則搭配打雙摺、線條厚實的法軍 M52 卡其褲,取代美軍的無前摺卡其褲。墨綠色 M47 工作褲或原色、白色丹寧也是常見組合,用 Levi’s 505 取代經典 501,窄身與靴型褲的運用,展現更自由的樣貌。

上衣方面,除了 BD 鈕扣領襯衫外,不久前的專欄巴斯克衫(Basque Shirt)也成為法式常春藤的必備單品。這類條紋衫原是布列塔尼地區水手與漁夫的工作服,後來被巴黎的藝術家與知識份子所採納。從皮卡索到新浪潮電影的青年,這件服裝成為自由與創造的象徵。像 Le Minor 這樣的布列塔尼老牌,以軍港工人制服為原型,正代表著這份法式生活感。

在腳下,J.M. Weston 的 180 樂福鞋 是最具代表性的選擇。這雙被稱為「Le Mocassin 180」的樂福鞋誕生於 1946 年,據說連戴高樂將軍都鍾愛;對許多法國青年而言,它是成年後的第一雙「大人鞋」,陪伴無數歲月。
相較於 Alden 的渾厚或英國鞋的端莊,Weston 在優雅與現代之間找到完美平衡。當然,Paraboot 的 Michael、Chambord,以及在巴黎被重新詮釋的 Alden V-Tip,也都是極具代表性的選擇。
外著則多為 Balmacaan 或 Trench Coat,與巴黎女性穿著呼應。整體造型輕盈而乾淨,少了美式 Ivy 的厚重與端正,卻多了幾分法式的 chic。
另外,比起美式Ivy,圍巾的高頻運用也是French Ivy不同之處。


B.C.B.G. ── 良好的品味,良好的出身


要理解法式常春藤的精神,不能不提 1980 年代的關鍵詞 B.C.B.G.,意為「Bon Chic, Bon Genre(好品味、好出身)」。這個詞原本用來形容巴黎 16 區的菁英子弟,他們的穿著與美式 Ivy 與 Preppy 有共通之處:良好的教養、優雅的舉止、卻不過度鋪張。 French Ivy 正是這兩種文化的交會點,它容許矛盾存在:軍褲配西裝外套、皮鞋配丹寧、條紋衫配領巾,在巴黎街頭,這些衝突不但自然,反而更顯個性。
我們不妨重溫電影《男歡女愛》(Un Homme et Une Femme, 1966),或《生活瑣事》(Les Choses de la Vie 1970)裡 Michel Piccoli 的穿搭,那些乾淨的線條、克制的色彩與優雅的節奏感。而在更貼近日常的層面,《不害臊的女孩》(L’Effrontée 1985)中年輕的 Charlotte Gainsbourg 所穿的條紋巴斯克衫與牛仔褲,也延續了這份精神。那種自在、不刻意的搭配,既是青春的象徵。
從新浪潮電影裡的風衣,到 80 年代少女的條紋衫,這股氣質始終存在於巴黎街頭:乾淨、自然,而當這份精神與 Ivy 的結構感相遇,就誕生了 French Ivy。


French Ivy 為 Ivy Style 帶來更多可能性
對已習慣美式 Ivy 線條與規則的叔叔們而言,它是一種不失經典、卻更放鬆的延伸。就像咖啡與紅酒的差別,同樣講究,但後者更適合在微醺的氛圍裡慢慢品味。如今,這份精神依舊延續在巴黎:從雜誌《l’étiquette》、Husbands Paris、Chato Lufsen,到左岸街頭的 Café Le Rouquet,人們仍以自己的方式詮釋「好品味的日常」。
法式常春藤的精神不只是穿搭,更提醒我們:在經典的教條之中,依然可以保有自由的空間,並從中享受穿搭的樂趣。




© the Uncles' 2024